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简介
一、试验站简介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2007年中央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由农业部、财政部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优势力量和资源,启动建设了以50个主要农产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是国家第一批启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是2009年开始启动建设,体系首席科学家为张英俊教授,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十四五”期间,牧草体系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在“粮经饲统筹”、“草牧业”、“粮改饲”等大背景下,设置了遗传改良、栽培与土肥、病虫草害防控、机械化、加工、产业经济6个功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28个,综合试验站24个,团队人员和技术骨干增至580人。确定“粮改饲”轮作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草产品规模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项体系重点任务,牧草与饲料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优良牧草种子生产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牧草抗逆栽培生物学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放牧草地系统高效生产与持续利用关键技术、草地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牧草产业要素变化、技术经济效益与政策评价6项研究室重点任务,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及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为青海省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试验站核心试验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下设5个辐射示范县,海晏县(海北州草原工作站)、刚察县(刚察县草原工作站)、门源县(门源县草原县工作站)、贵南县(贵南县草原工作站)和同德县(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二、试验站工作开展情况
海北综合试验站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旱,是以开展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适宜草种驯化选育、引进优良牧草品种的筛选、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饲草加工及利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协助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开展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农牧民种植户草业实用技术培训、接受农牧民生产技术咨询为重点研究任务的综合试验站。结合青海省高海拔、寒、旱特点,以提高牧草产量、改善品质和提高种草收益为重点,配合牧草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完成本试验站的试验示范任务,解决制约青海省牧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育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提供配套生产技术规范,加快青海省牧草产业化进程。
1. 基础条件
试验基地100亩,拥有牧草营养成分分析、光合速率测定仪、种子发芽箱、生化培养箱等仪器30余台套,拥有种子和饲草库1000平方米,晾晒场2000平方米,基础设施设备齐全。试验站划分种质资源区、牧草试验区、种子生产区、实验室4个功能区和5个辐射示范县。其中种质资源圃,分一年生和多年生,一年生牧草种质资源评价圃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种质资源200余份;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评价圃种植国内外优质牧草和野外采集野生牧草及引进牧草种质资源800多份,为牧草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材料;牧草试验区包括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栽培试验;种子生产区包括育成品种展示种植区、优良牧草品种原种繁殖区。海北综合试验站已具备完成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下达的试验示范任务的基础条件。
2. 研究团队
海北综合试验站有专业科研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1人,平均年龄为35岁。
3. 调研和信息采集
协助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完成各项需求调研和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对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及时上报首席科学家,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 发展目标
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争取省内支持,加大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辐射示范县产业水平,通过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力争在5年内,将海北综合试验站建成集牧草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草种子和草产品生产加工、老龄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场培育改良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试验站,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高寒地区开展牧草产业研究的基地和平台。
三、建站以来开展的研究工作
海北综合试验站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在青海唯一的一个试验站,紧紧围绕国家和青海省重大战略需求,结合研究团队的优势,重点在以下一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 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收集
每年派专业技术人员在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域开展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重点收集禾本科披碱草属、早熟禾属、羊茅属、发草属、溚草属、翦股颖属、鹅观草属,豆科苜蓿属、萹蓄豆属、野豌豆属、黄芪属、锦鸡儿属等优良牧草,到目前为止,已收集到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良牧草新品种近8000份,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区野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最多的研究单位。
2. 优良牧草新品种选育
建站以来,审定登记了青莜3号莜麦、林纳、白燕7号燕麦、青燕1号、2号、3号燕麦、青引4号、5号燕麦共8个国审和省审燕麦新品种,审定登记了环湖毛稃羊茅、环湖寒生羊茅、环湖老芒麦、青牧2号老芒麦共4个国审多年生牧草新品种,这些品种的审定登记,为我省草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品种保障。
同时,选育的青牧2号垂穗披碱草、青牧3号华灰早熟禾、青牧4号老芒麦、环湖发草、环湖短芒披碱草、青燕4号、青燕5号燕麦等7个新品种已经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有望在近年来审定登记为国审牧草新品种。
3. 优良牧草新品种种子生产和饲草生产技术研发
针对我省粮改饲和草牧业发展中配套技术缺乏的现状,重点开展了肥料和密度调控对提高燕麦种子产量的研究、施肥对提高老芒麦种子生产田利用年限的研究、老龄中华羊茅人工草地复壮更新研究、老龄化老芒麦种子田生长过程中生理指标变化特征等配套技术的研发,制定了《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生产技术标准》、《青莜3号莜麦种子生产技术标准》等地方标准7件,为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4. 优良牧草新品种原种繁育
对目前研究团队已筛选进入国家区域试验和正在进行品比试验的青燕4号燕麦、青牧4号老芒麦、、环湖老芒麦、环湖短芒披碱草、疏穗碱茅、华灰早熟禾等材料在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青海省互助县曹家堡乡等地开展了原种扩繁,累计扩繁面积86亩,收获原种6 850kg。对目前市场上推广面积较大,但原种不足的燕麦品种开展了原种扩繁,累计扩繁面积达600亩,生产优良原种13.8万kg;同时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在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进行了原种扩繁工作,累计扩繁1000亩,收获原种22.3万kg。
5. 与国家体系对接情况
建站以来,海北综合试验站加强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之间的对接,将成熟的技术引进示范,有效推动了我省牧草产业的发展。试验站先后与产业经济岗位、种子扩繁与生产岗位、披碱草无芒雀麦品种改良岗位、青藏高原牧草育种岗位、虫害岗位、毒杂草防除岗位、草地改良岗位、青藏高原牧草栽培岗位、栽培生理与高产栽培岗位、草田轮作岗位、播种机械化岗位、青贮机械化岗位等多位岗位专家进行对接。
6. 服务企业情况
试验站作为青海省唯一的牧草体系综合试验站,对接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现代草业公司、青海奔盛草业公司、青海凯瑞草业公司、青海绿青新草业公司、青海天兴草业公司,从品种选择、高产栽培、草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服务和咨询,有效推动了这些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7. 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情况
海北综合试验站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有关牧草产业方面的决策咨询,先后参与了“十二五草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农牧业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草产业发展规划”、“青海省林草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青海省十四五种业提升工程规划”、“青海省草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青海省十四五草种质资源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制定。
同时为我省农牧和科技部门提供了《青海省牧草种子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青海省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等意见建议,为我省重点战略提供了依据。
另外,2020年协助九三学社青海省委提交的“加快完善我省牧草良种育繁推体系,保障草原生态治理中牧草种子供应安全”得到刘涛副省长批示;2020年协助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参与编写的《饲草种业“十四五”发展研究报告》,得到种业管理司的采纳;2021年负责编制“草种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获批(青海省发改委、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得到立项实施。
四、取得的成果
“十三五”期间,海北综合试验站累计收集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1299份,引进资源169份;选育新品系26个,其中饲用燕麦8个、无芒雀麦5个、发草2个、溚草l个、扁穗冰草2个、老芒麦6个、短芒披碱草2个;选育并审定登记国审牧草新品种5个,省审牧草新品种2个,选育5个新品系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建立优良品系和新品种原种田201亩,生产原种38591kg,建立繁育田2365亩,生产良种237520kg。
制定地方标准6件,行业标准1件;取得省级科研成果15项目;申请专利21件,授权专利41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32件,软件著作3件;发表科研论文17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篇,中文核心论文95皮纳;引进2名博士加入研究团队,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博士研究生4人;出版专著1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