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青海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为遵循,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深刻理解“两山”理论,聚焦“双碳目标”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打造一个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创新人才,获取一批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整改期内,本实验室紧密围绕生态修复中适宜草种选育、高寒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机理与关键技术、高寒放牧系统中“土-草-畜”耦合机制与可持续利用、受损高寒草地的固碳维持机制与适应性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究,服务于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

1.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针对青海省高寒退化草地修复和生态畜牧业发展中乡土优良牧草品种缺乏的现状,对青藏高原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评价和创新利用。以当地野生种质资源为育种基础,建立青藏高原优良草种质资源低温保存库和种质资源圃,驯化选育适宜的生态草种和抗逆性高的饲草品种,推进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为高寒退化草地近自然修复和畜牧业饲草生产提供种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2.草地生态修复与保护

围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结合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程项目,重点开展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退化机制,退化草地可持续修复原理、技术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为高寒退化草地整合性修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撑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3.草地放牧生态与适应性管理

针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易受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影响的脆弱秉性,围绕高寒草地放牧系统生态-生产功能提升,结合全球变化控制实验,开展不同放牧管理方式对草地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探讨气候变化和放牧管理方式对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影响的过程、调控机理和维持机制,为推进高寒草地放牧系统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三、实验室组织结构

依托研究基础和学科建设,整合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草原所和农牧学院草科系在草地生态研究与教学方面的资源,组建了6个分实验室。草种质资源与创新利用研究方向下设2个实体实验室,即牧草种质资源与利用实验室、牧草遗传育种实验室;草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方向下设2个实体实验室,即高寒草地生态恢复实验室和草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实验室;草地放牧生态与适应性管理研究方向下设2个实体实验室,即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实验室、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室。同时,拥有三江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祁连高寒草地生态试验站、青藏高原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达日黑土山生态修复试验基地和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等6个野外试验站和基地,实验室和试验台站及基地支持实验室科研人才、客座教授及学生开展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相关研究工作。

四、实验室主任:

董全民,实验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副院长、国家林业草原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是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也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科技创新团队、青海省创新创业团队和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团队的负责人,长期从事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

五、学术委员会:

主任:南志标院士(兰州大学)

副主任:贺金生教授(北京大学)、赵新全研究员(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委员:张英俊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德利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汪诗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牛书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辛晓平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马玉寿研究员(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李希来教授(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